中医治疗焦虑症失眠的证型辨析与自我调理方法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导致睡眠质量或数量无法满足正常生理需求,从而影响白天的个人感受和社会功能。失眠与焦虑关系密切,常常是焦虑障碍的主要症状之一。许多失眠患者伴有明显的情绪问题,如烦躁、心烦等。在治疗焦虑症失眠时,部分患者对服用西药镇静催眠药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对使用安定类药物感到恐惧。此时,中医治疗可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在中医理论中,焦虑症失眠的治疗可以从精神情志入手,根据不同的证型,分别采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清心宁神、调和肝脾等方法进行治疗,往往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同证型的失眠在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例如,心肾不交、虚火上扰者多见烦躁多梦、入睡困难;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者多见浅睡眠、早醒;胆郁痰扰、神志不宁者则易惊醒、口苦;食滞胃脘、上扰心神者常表现为腹胀、难以入睡,正如中医古语所言“胃不和则卧不安”;单纯焦虑者以入睡困难为主,而伴有抑郁者则多早醒且难以再入睡;肾虚者则常因夜尿频而影响睡眠。因此,临床辨证时必须仔细辨别。
1. 阴虚火旺,脑神失调
病因:五志过极,劳脑过度,内伤心肾之阴。肾阴不足则肾水不能上济心火,心阴不足则阴不敛阳,心火不得下移,阴亏于下,虚火上浮,导致心烦意乱,神不守舍,进而出现失眠和焦虑。 主症:虚烦失眠,多梦,心悸心慌,口干少津,目干涩,五心烦热,自汗盗汗,口舌生疮,饮食无味,情绪低落,阵阵烦躁,起急,大便干燥或不规律,悲观,时而哭泣,坐立不安,多梦易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遗精,阳痿,早泄,腰膝酸软,力不从心。舌质红,苔薄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宁脑安神。 方药:黄连阿胶汤加减。
2. 心脾两虚,脑神不荣
病因:情志失调,思虑过度,房事不节,内伤肝肾之阴,导致肝肾精血无力上养脑神,脑神失养,又受不守于肝肾的魂志胁迫,神不守舍,从而出现失眠和焦虑。 主症:失眠,多梦,易醒,心慌心悸,气短,倦怠,无力,面色黄白,肌肤不荣或消瘦,饮食无味,时而头部发紧,情绪低沉,兴趣索然,懒惰,少动,食少,便溏,小便清长,自汗,夜寐中头脑烦乱,清晨醒来时极度疲劳,头沉紧而迷蒙,思考困难,喜卧床,自觉全身不适。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 治法:养心益脾,宁志安神。 方药:归脾汤加减。
3. 肝肾阴虚,脑神失养
病因:思虑伤心脾,气血不足,脑神失养,虚神浮越而不寐,脑神无力伸展,郁滞内生,导致失眠和焦虑。 主症:入睡困难,眠后梦多日久,甚则整夜不眠,梦中惊醒,头晕目眩,烦躁易怒,醒后体乏,心悸心跳,记忆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腰膝酸软,不眠而愁,久愁而悲,烦躁,坐卧不安,薄黄苔,大便不规律,小便数,饮食不规律,胃脘胀满,四肢倦怠,易怒,两胁时痛,口舌生疮,下肢无力,遗精阳痿早泄。舌红苔白,脉弦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安神解郁。 方药:乌菟汤或去郁醒神汤合用加减。
4. 胃气不和,脑神不宁
病因:脾胃功能紊乱,升降失常,食积胃中,胃气不和,导致失眠,情绪不稳,烦躁,紧张,易激惹。 主症:失眠,多梦,饮食不调,胸胁不适,胃脘胀满,饥不欲食或强食则满,嗳气呃逆,时有呕恶,嗳腐吞酸,大便异臭,便秘,烦躁起急,情绪不宁或低落,满面愁容,兴趣全无,遇事消极,夜间梦多,醒后不能再入睡,头胀头痛,头蒙作响,前额头痛,头项发紧,周身不适。舌红苔黄燥或黄腻。 治法:和胃安神。 方药:保和丸加减。
5. 痰火扰心,脑神被扰
病因:五志化火,热灼津聚,痰火内结,或大病之后,气机大乱,痰郁化火,上扰脑神,导致不寐躁扰,情绪不稳。 主症:不寐,口苦,呕恶,胸脘痞闷,心烦起急,烦热易惊,情绪低落或不稳,多怒,大便干燥,夜梦多,入睡困难,小便黄赤,口干音哑。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豁痰清火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减。
6. 药毒化热,热扰脑神
病因:服用精神药物,药毒化热,热扰脑神,导致烦躁失眠,情绪不稳。 主症:失眠烦躁,心烦躁扰,坐卧不安,情绪不稳,易发脾气,口渴汗出,腹满硬痛,大便秘结。舌苔黄厚干燥,脉滑实或沉实。 治法:清泄阳明,泻火醒脑。
焦虑失眠的自我推拿方法
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可以通过以下自我推拿方法来缓解焦虑失眠的症状:
1.仰卧床上,分推前额。
2.按揉太阳、百会、风池、安眠穴。
3.摩腹: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处按摩胃脘部,以舒适为度,约5分钟。
4.按揉足三里、三阴交穴。
5.用左(右)手掌小鱼际侧擦右(左)足掌心涌泉穴,擦至发热。
6.做深呼吸运动20~30次,全身放松。
注意事项
本文分享的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