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相关情志异常的中医诊疗策略
月经相关情志异常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心身疾患,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患者不仅会出现情绪异常,如烦躁易怒、悲伤啼哭、情绪低落、喃喃自语,甚至狂躁不安,还可能伴有头痛、腹痛、水肿、乳胀、月经量异常等躯体症状。部分患者甚至在焦虑抑郁的基础上出现幻觉、妄想等严重症状。这些症状有的主要出现在经前,有的则在经期更为突出,但通常在经后会恢复正常。中医在治疗此类疾病时,强调全周期治疗,尤其注重在情志异常出现之前进行干预,而不仅仅是针对已经出现的症状进行治疗。因此,平时的情志调摄、饮食调摄等生活方式的调整显得尤为重要。
一、病因病机
(一)发病因素
1.情志不遂或惊恐刺激 情志不遂或受到惊恐刺激,会导致气机失调。常见表现为肝郁气滞,气机上逆、横逆或化火,进而影响气血的化生与运行。由于经前和经期气血下行,任冲脉紊乱,导致躯体气血失常。同时,气血下行后脑络气血不足,脑神失养,或因五志化火上扰脑神,从而引发神机紊乱、脑神失常,表现为经前或经期的情志异常。
2.素体气血不足 患者可能因先天不足或后天饮食不佳、脾胃虚弱,导致气血虚弱,任冲脉虚。每逢经前或经期,气血下行以充养胞宫,脑神更加失养,从而出现情志失常。
3.久服药物 长期服用药物,尤其是精神科药物,可能导致药物毒邪积聚。这些毒邪可能化热伤阴,导致气血耗伤瘀阻,或损伤天癸,或使脑络失营,脑神失常。
(二)病机要点
在临床上,月经相关情志异常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虚证以精神抑郁为主,主要与心胆虚怯、心血不足有关;实证则以精神烦躁为主。此外,虚证常伴有气郁、痰郁、湿郁,治疗时需结合行气、解郁、化痰、除湿的方法;实证则多见痰火、阴虚,需佐以化痰、清火、养阴的药物。若伴有药毒蕴积,多见血瘀或毒热,常表现为月经不畅或痛经,治疗时需活血化瘀、清热解毒。
二、辨证施治
(一)心血不足,脑神失养,冲任失养
病因:禀赋不足或素性怯弱,思虑过度,劳倦伤脾,导致脾虚化源不足,气血化生不足,精亏血少。心失所养,脑神失养,经前或经期气血下注冲任,心血更感不足,脑络更加空虚,神机不畅,从而出现情志异常。经血停止后,脑神恢复正常,情志也随之恢复。 主症:经前或经期出现悲伤啼哭,心中懊恼,情绪不宁,惴惴不安,喃喃自语,神疲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健忘,走神,神情呆滞,月经后错,经血量少,经色黯淡,面色少华,失眠健忘,倦怠懒言。舌淡,脉细。 治法: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证治准绳》)加减。
(二)肝郁化热,上扰脑神,血络不宁
病因:素性抑郁,或因大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气夹肝热上逆,上扰心神,肝郁更甚,气机不畅,从而引发情志异常。经行后,热随血去,血络复畅,脑神复宁,情志恢复正常。 主症:平日沉默寡言之人,经前或经期失眠、烦躁,甚至通宵不寐,心中忐忑,心烦易怒,急躁不安,敏感多疑,冲动,哭闹阵作或不止,甚至怒而发狂,口苦咽干,头痛头晕,乳房胀痛,乳头胀痛为主,月经先期,量多色红或黯红。舌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清肝解郁,宁脑安神。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三)痰火上扰,脑神不宁,任冲血乱
病因:素体痰盛,五志化火,或情志内伤,肝木乘脾,脾虚生湿,湿聚成痰,痰积日久化热,痰火内盛。经前或经期冲气偏盛,冲气夹痰火上逆,蒙蔽心窍,扰动心神,从而引发情志异常。经血通畅后,气血运行恢复正常,脑神和畅,情志也随之恢复。 主症:经前数日或经行之始,烦躁不安,语无伦次,精神不宁,甚至狂躁、易怒、哭闹,意识不清,经水通畅后诸症很快消失,事后不能回忆,平素精神大致正常,带下量多色黄稠,情绪不稳,心胸烦闷,饮食少思,夜卧不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涤痰,宁脑安神。 方药:温胆汤加味。
(四)药毒化热,毒蕴血瘀,脑神不畅
病因:久服药物,药毒蕴积,化热伤阴,毒积毁络,气血失常,冲任血络痹阻,经血不畅。毒损脑络,脑神失常,从而出现经期或经前气血紊乱,情志失常。 主症:久服药物,痛经,经前或经期低热,月经量少或后推,甚至渐至全无,或经来骤止,乳房胀痛或结块,失眠多梦,胸闷,烦躁不安,坐卧不宁,淡漠或易怒,经水量少色黑,面色晦暗,小腹不适。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涩。 治法:活血通经,宁脑安神。 方药:据血府逐瘀汤方意加减。
三、诊治体会
妇女月经周期异常往往伴有情志异常,多表现为焦虑状态,有的伴有抑郁,甚至出现精神病性症状。对于女性情志异常,临床医生需特别注意询问其与经期的关系,即使许多明确的精神科疾病(如神经症、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的症状波动也常与月经周期相关,但这一细节常被神经内科、精神科医生忽视。
中医在治疗经前、经期情志异常时,尤其是焦虑相关情志异常,不能局限于情志异常出现期间的治疗,而应根据情志异常与月经周期的关系,进行全周期的治疗。根据经前、经期、经后、经间期等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进行调摄,注意在情志异常出现前即进行干预,做到治标与治本相结合。月经相关情志异常的治疗需兼顾月经异常和调神,同时注意平时的心理疏导,保持情志舒畅,关注经期的心理卫生和调护。
重要提醒: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