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减停策略: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
许多家长对孩子减停抗抑郁药的安全性存在顾虑。凭借40多年的临床经验,我认为孩子需要完成足量、足疗程的药物治疗。至于何时停药、如何停药,需要医生综合评估患者的个体情况。
01、何时停药
儿童青少年患者停用抗抑郁药并无“一刀切”的策略。临床医生需谨慎权衡利弊,综合评估患者的疗效、临床状态、共病情况、治疗进程与时长、正在使用的其他治疗手段,以及治疗开始后家庭、学校、环境的变化。例如,存在精神或躯体共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个体化治疗,以控制症状并预防复发。药物耐受性、副作用以及患者的个人偏好也会影响停药决策。如果患者几乎没有药物副作用且倾向于继续用药,持续用药可能有助于维持症状稳定,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学生患者,停药时机与学业的协调尤为重要。例如,“青少年SSRI难治性抑郁治疗研究”显示,暑假停药的患者抑郁症状充分改善的可能性较其他时段停药者高出70%,提示在压力较小的时期停药可能更有利,但其对复发风险的影响仍需进一步明确。
02、停药症状
儿童青少年的抗抑郁药停药症状因药物而异。停用SSRIs(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能引发心悸、现实解体、兴趣减退、紧张、焦虑、恶心/呕吐、食欲改变、嗜睡及运动异常,其严重程度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密切相关。例如,帕罗西汀因半衰期短、具有毒蕈碱和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且强效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常导致更严重的停药症状,如恶心、头晕和腹痛。
SNRIs(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的停药症状与SSRIs存在较大重叠,但也有其独特表现。除了头晕、失眠、腹痛、易激惹性升高和恶心之外,SNRIs更常见的停药症状包括感觉异常(如“脑电击”或“过电感”)和头痛。文拉法辛因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如半衰期短),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停药症状。
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的儿童青少年患者可能出现反跳性焦虑和失眠,主要因组胺H1受体拮抗作用消失;以及胆碱能反跳症状,表现为胃肠道不适、多汗和尿急。此外,抑郁和焦虑症状的报告也较为常见。
03、临床建议
对于儿童青少年患者而言,减停药物时的社会心理因素尤为重要。许多患者,尤其是焦虑障碍患者,常低估自身应对痛苦和焦虑情境的能力,并对停药症状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疾病复燃的可能性产生负面甚至灾难化的预期。因此,认知因素会显著影响患者本人及家人的停药信心。
在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及强迫症的常规门诊治疗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策略逐步减停可能是最佳选择,既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停药症状,也可降低复发风险。
中西结合,增效减副
从医40余年,我始终秉承“中西结合,身心同治”的理念干预精神心理问题,临床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小。中西医协同作战,既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又能增强疗效,缩短治疗周期,实现1+1>2的效果。
标本兼治:西医的精准用药能快速控制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调节人体气血流通、加强脏腑功能、调和阴阳平衡。两者结合,实现标本兼治。
减少不良反应:中药的参与可逐渐降低西药使用剂量,减轻头晕、嗜睡、恶心等躯体不适,对青少年儿童更为安全。
降低复发率:前期通过西药起效后,后期搭配中药巩固疗效,这种协同作用可显著降低复发风险。
希望这篇文章能更好地帮助家长和患者理解儿童青少年抗抑郁药的减停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