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与焦虑共病:全面解析与治疗指南
在精神疾病领域,焦虑症状如同一个 “隐形伴侣”,在精神分裂症的整个病程中如影随形,二者共病的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普遍。有资料显示,高达 60% 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焦虑共病问题,其中强迫障碍、社交焦虑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恐怖症等,都是常见的共病类型。这种共病不仅极大增加了患者自杀倾向、物质滥用、药物治疗抵抗等风险,还可能导致病情复发、社会功能受损以及预后不良。接下来,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复杂病症。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神经解剖学异常
与单纯患有强迫障碍或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不同,两者共病的患者存在特定的神经解剖学改变。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现,共病患者左背外侧前额叶皮质活动水平与强迫症状(OCS)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意味着该脑区活动水平越低,强迫症状可能越严重。此外,儿童期起病的共病患者,其左侧海马体积相较于单独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和健康对照人群有所下降。而且,只有在共病患者中,疾病病程与额叶体积之间才存在相关性,这些发现揭示了共病背后复杂的脑部变化。
(二)中医视角下的病因
从中医角度来看,精神分裂症伴发的焦虑多缓慢发病,其根源多与情志相关。思虑过度、惊恐恼怒,或是长期的情志失调,超出了脑神的承受范围,就会引发体内气、血、痰、火、瘀等病理变化。在精神分裂症的各个阶段都可能伴发焦虑,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发的药源性焦虑,在中医看来,多是药毒化热伤阴,久而久之产生瘀血导致。
二、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伴发焦虑的患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除了典型的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外,不同病期都可能出现焦虑表现,如紧张害怕、惊恐不安、手足颤抖、坐立难安、躯体疼痛、心悸头晕、呼吸困难、尿频多汗、睡眠障碍、噩梦连连等。
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往往因心理负担沉重而焦虑。他们担心长期服药产生不良反应,忧虑疾病无法根治,对学习、工作、婚姻、家庭和个人前途充满担忧,害怕遭受他人歧视,时刻被紧张感和不安全感笼罩。同时,许多抗精神病药物在服用过程中可能引发药源性焦虑,这一情况需要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三、西医治疗
(一)抗精神病药物
研究表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三氟拉嗪,以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阿立哌唑、奥氮平、利培酮和喹硫平,都能有效减轻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焦虑症状。其中,喹硫平的相关研究较多,用于治疗精神病性症状时,通常需要较高剂量(800mg / 日),而治疗抑郁和焦虑时,较低剂量(300mg / 日)即可。此外,当患者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FGA)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SGA)换用阿立哌唑(30mg / 日)治疗时,焦虑和社交回避症状能得到显著改善。中高剂量的奥氮平(10 - 20mg / 日)也有类似效果。
(二)抗抑郁药物
选择性 5 -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是合并治疗时的首选一线药物。但由于使用 SSRI 可能导致精神症状恶化,多数临床医生会在患者精神症状得到一定控制后,才加用此类药物控制焦虑。可选择的药物包括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不过,在选择药物时,必须考虑其对肝脏 P450 酶的影响,因为这会影响抗精神病药物的代谢,还可能引发其他不良反应。例如,氟伏沙明、氟西汀和帕罗西汀与氯氮平合用时,会使氯氮平血药浓度升高,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除了 SSRI,还有 5 -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文拉法辛,三环类的丙咪嗪和氯丙咪嗪,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 5 - 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米氮平可供选择,但使用时同样要关注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三)抗焦虑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常用的抗焦虑药,如劳拉西泮、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奥沙西泮等,但这类药物容易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不适合长期服用。非苯二氮䓬类抗焦虑药物,如丁螺环酮、坦度螺酮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心理治疗方面,加拿大临床实践指南推荐认知行为治疗(CBT)改善共病焦虑症状,正念疗法也有一定效果。虽然渐进式肌肉放松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总体精神病理学影响不显著,但可作为联合疗法减轻焦虑。团体正念疗法则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
四、中医辨证论治
(一)发病阶段的中医治疗原则
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伴发的焦虑,以邪实为主,多为气机不畅、肝气郁结,此时治疗应以疏肝理气为主,常用药物有柴胡、白芍、香附、香橼、佛手、枳壳、当归等。需要注意的是,柴胡用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以免损伤肝气。疾病进展期,肝气郁结久则化火,肝火上扰脑神引发焦虑,治疗应清泻肝火、潜镇肝阳,并佐以清泻阳明之热结;若为痰气郁结、蒙蔽清窍,则以理气化痰为主。到了疾病后期,伴发的焦虑以虚为主,气、血、津液亏虚,脑神和脏腑功能下降,此时需要整体调理,益心健脾补肾,滋养脑神以缓解焦虑。
(二)中医辨证分型与治法
1.肝气郁滞,脑神受阻
主症:患者表现为敏感多疑,呆愣少语,表情淡漠,常常担忧紧张、烦躁易怒,伴有胸胁满闷、腹胀嗳气、不思饮食,夜晚难以入眠,生活懒散,喜欢安静不愿活动,甚至自言自语。舌质淡,舌苔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安神。
2.痰火交结,上冲脑神
主症:患者急躁易怒,言语杂乱无章,容易兴奋冲动,出现幻觉妄想,烦躁难以入睡,感觉紧张胸闷,食欲不佳,口干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有力。
治法:豁痰泻火,清脑安神。
3.心脾两虚,上不荣脑
主症:患者多思多虑,胆小怕事,睡眠浅且容易惊醒,记忆力减退,心悸头晕,失眠多梦,身体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肢体困乏,不爱说话,行动迟缓,面容憔悴,常常喃喃自语,喜欢独自待着,神情恍惚。舌淡苔白或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濡细、脉弱。
治法:益心健脾,育养脑神。
4.阴虚内热,热扰脑神
主症:患病时间较长,患者心情烦躁,恐惧胆小,偶尔出现幻觉妄想,两颧潮红,自汗盗汗,手足心发热,睡眠质量差、多梦,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安神养脑。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本文分享的科普知识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建议。如果身体出现不适,请务必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