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药物治疗中的药源性焦虑:机制、表现与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
在精神科药物治疗过程中,药源性焦虑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无论是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甚至一些抗焦虑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都可能引发焦虑表现。若对这些焦虑症状不加以重视,轻则延长治疗时间,增加患者的痛苦;重则可能导致一些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临床表现
服用精神药物后,患者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烦躁不安、紧张焦虑、静坐不能等症状。患者常会主动向医护人员诉说心烦、坐不住、周身不适、疲乏、心悸、四肢发抖等不适感受。患者常来回踱步,坐立不安,或在原地徘徊,或多次述说自己的不适感受。有些患者因药源性焦虑极为痛苦,可能会因无法忍受痛苦折磨而拒绝服药、藏药或吐药,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精神障碍多为多基因疾病,与多个受体系统密切相关,包括5-羟色胺能、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和谷氨酸能系统等。精神科药物的非特异性受体作用意味着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期望的治疗效果,还可能伴随一系列不良反应。
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如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可拮抗突触后膜的5-HT₂和D₂受体,且对5-HT₂受体的作用更为显著。低剂量的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即可引起高水平的5-HT₂拮抗作用。5-HT₂受体被阻断后,多巴胺脱抑制性释放,激动多巴胺受体,导致皮质-纹状体通路功能亢进,从而引发强迫症状。研究显示,社交焦虑障碍与患者的多巴胺能低下有关,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可能会导致焦虑症状出现或加重。
一些抗抑郁药物,如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如度洛西汀、文拉法辛)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s,如阿米替林),可阻断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蓝斑-膈-海马通路,引起唤醒和焦虑。如果药物对增加去甲肾上腺素能较为敏感,患者可能会表现为极度焦虑不安、失眠、震颤和心动过速。同时,SSRI类药物还可通过激动突触后膜上的5-HT₂A受体而导致焦虑。
中医病因病机
药源性焦虑的病因主要是长期服用精神药物,药毒化热,损伤心、肝、肾之阴。心阴不足,神不守舍,表现为心慌心烦、心悸汗出;肝阴不足,筋脉失养,出现震颤、肢体僵硬;肾阴不足,虚火上扰脑神,表现为坐立不安。病久则损及肾阳肾精,脑神失养,出现心烦、无精力、无兴趣、性功能下降等症状。肾对五脏六腑的温煦功能下降,表现为全身不适、食欲不振、乏力懒动、失眠等。病位在心、肝、肾,病性早期属阴虚,后期属阴阳两虚。
西医治疗策略
1. 抗抑郁药物
SSRIs中,氟西汀因阻断去甲肾上腺素(NA)回收的比率高于阻断5-羟色胺(5-HT)回收,且阻断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上的5-HT₂C受体,抑制GABA神经元,引起去甲肾上腺素(NE)神经元脱抑制性兴奋,从而导致焦虑。此时可更换为镇静效果较强的氟伏沙明或米氮平等药物,以降低焦虑水平。
2. 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是常见的治疗药物,如劳拉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地西泮等。目前推荐在治疗初始阶段与抗抑郁药物联用,以控制药源性焦虑。
3. 抗精神病药
对于伴有社交焦虑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可尝试减少使用强多巴胺阻断的药物(如氟哌啶醇或奋乃静),或换用有镇静作用的弱多巴胺拮抗剂(如氯氮平或喹硫平)。当使用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治疗中出现强迫症状时,可考虑停药、换药或加用SSRI类药物治疗。尤其是氯氮平治疗所致的强迫症状,目前更倾向于使用SSRI类药物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论治
1. 热毒灼阴,脑神不宁
主症:初服精神科药物后,患者表现为坐立不安,心烦心悸,大汗出,惶惶不安,心悸如有人将捕之,胸闷胸痛,全身不适难以描述,甚至出现活着不如死了的念头,身体不自主震颤、肢体僵硬,大便干燥,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养阴解毒宁神。 方药:育阴解毒汤。
2. 肝肾不足,脑神失养
主症:久服精神科药物后,患者少语少动,腰酸乏力,精力下降,活动减少,缺乏主动要求。患者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成了废人,反复出现烦躁不安,甚至产生轻生观念并采取自杀行为。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性功能下降。口干便秘,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双补肝肾,宁神静脑。 方药:助肾生阳汤。
结语
药源性焦虑是精神科药物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其临床表现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中西医结合的治疗策略可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干预方案。但需注意,本文分享的相关科普知识仅供参考,切勿盲目自行用药。如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