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与抑郁:解开“结伴而来”的谜团,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网络游戏障碍(IGD)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2019年,游戏障碍(GD)被正式列入《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1版》(ICD-11)中。其三大核心症状包括:对游戏的控制能力受损、将游戏置于首位、游戏导致的功能损害。目前,网络游戏障碍的全球患病率约为6.04%,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冲动控制障碍、攻击性行为、抑郁和(或)焦虑情绪。此外,网络游戏障碍与抑郁障碍等精神障碍的共病率较高。
为什么游戏成瘾和抑郁会「结伴而来」?
01、越逃避现实,越困在情绪深渊
游戏成了「情绪止痛药」:孩子用虚拟世界逃避现实压力(如学业、家庭矛盾),但长期沉迷会导致大脑奖赏机制紊乱,现实中更难感受到快乐(快感缺失)。抑郁进一步加剧成瘾循环:情绪低落时,孩子更依赖游戏来「麻木自己」,但脱离游戏后,孤独和无价值感会成倍反弹,从而形成「成瘾→抑郁→更成瘾」的恶性循环。
02、情绪控制中枢「失灵」了
●杏仁核-背外侧前额叶皮质网络功能连接异常:这使得孩子对负面情绪(如恐惧、愤怒)更为敏感,却难以感知快乐。
●默认模式网络的异常活动模式:这种异常活动模式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
●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多巴胺系统的紊乱会导致孩子在明知沉迷有害的情况下,仍无法克制自己。
情绪中枢的过度活跃,让孩子对负面情绪更为敏感,却难以感知快乐。即使他们明知沉迷有害,也无法克制自己。而且,抑郁越严重,自我控制能力越差。
03、童年阴影:创伤正在「制造」双重疾病
被忽视或家庭破裂的孩子,更易通过游戏逃避痛苦。同时,由于自我价值感低(自我厌恶),他们更容易陷入抑郁。
这些信号,提示孩子可能需要专业帮助
成瘾预警:
●每天游戏时间超过6小时,不上网就烦躁、失眠。
●隐瞒游戏时间,用谎言或偷钱维持沉迷。
●因游戏与家人激烈冲突,但仍无法停止。
抑郁预警:
●持续2周以上情绪低落,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
●频繁说「活着好累」「没人在乎我」。
●出现自伤行为(如划手、撞墙)等。
家长能做什么?
停止指责,先「看见」孩子的痛苦
●不要说:「你就是懒/没自制力!」
●试着问:「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儿了?陪你聊聊。」
关键:游戏和抑郁都是「求救信号」,而不是孩子「不听话」。
寻求专业评估,避免误诊误治
●优先选择:精神科或心理科专科医院,排查是否存在以下情况:
○单纯游戏成瘾
○单纯抑郁症
○两者共病(需同时治疗)
●警惕误区:误以为「戒断游戏就能好」,可能导致抑郁恶化;或只治抑郁不管成瘾,疗效大打折扣。
让我们一起,把孩子从「虚拟牢笼」和「情绪黑洞」中拉出来,重新看见真实世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