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抑郁症

产后抑郁不是“矫情”!中西医结合助她走出阴霾,重享育儿幸福

来源: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27 15:29:02
在无数家庭期待新生命降临的喜悦时刻,有一种 “隐形伤痛” 正悄悄缠绕着部分新手妈妈 —— 产后抑郁症。很多人误以为 “生完孩子情绪差很正常,熬熬就过去”,却忽略了当低落、焦虑持续加重时,这早已不是简单的 “情绪波动”,而是需要专业干预的疾病。今天,我们通过一则真实医案,看看中西医结合如何帮助产后妈妈走出困境。

医案实录:她抱着宝宝,却说 “我不是个好妈妈”

初次见到李女士时,她刚经历生产 6 个月,怀里抱着襁褓中的宝宝,眼神却毫无光彩,整个人被浓重的疲惫感包裹。刚坐下,她的眼泪就忍不住掉了下来,声音哽咽:“赵主任,我是不是特别失败?别人当妈妈都开开心心的,可我看着宝宝,只有焦虑和绝望。”
进一步沟通后得知,李女士的 “不对劲” 从产后 1 个月就开始了。起初只是觉得累、提不起劲,后来慢慢发展到不敢面对孩子 —— 既害怕自己照顾不好宝宝,又控制不住地产生 “后悔生育” 的念头。夜晚辗转难眠,白天精神恍惚,有时看着窗外,甚至会冒出伤害自己的想法。
“我知道宝宝很可爱,也想做个好妈妈,可就是感受不到一点快乐。看到朋友圈里其他妈妈分享的育儿日常,我更觉得自己格格不入。” 她的话里满是自责,却没人知道,这种 “自我否定” 正是产后抑郁的典型表现。此前,李女士也曾尝试过心理咨询,但严重的睡眠问题让她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根本无法坚持每周的咨询。
经过详细的症状评估和中医辨证,我确诊李女士为中度产后抑郁症。从中医角度看,她舌淡苔少、脉细弱,属于 “心脾两虚,肝郁血亏” 的典型证型 —— 孕期与分娩耗伤大量气血,产后哺乳又持续消耗精血,导致心血不足、心神失养;再加上新手妈妈的育儿压力,肝气郁结难疏,情绪自然陷入低谷。

三步治疗方案:中西医结合,治标更治本

针对李女士的情况,我为她制定了 “西药稳症状、中药调体质、心理建信心” 的个性化中西医结合方案,分三阶段逐步推进:

第一阶段:快速稳控症状,为治疗打基础

考虑到李女士睡眠差、情绪低落严重,且处于哺乳期,我选择了安全性高、不影响哺乳的小剂量抗抑郁药,先帮助她改善睡眠和核心抑郁症状。同时搭配中药调理,以 “归脾汤合逍遥散” 为基础加减:加入阿胶、龙眼肉补血养心,搭配合欢皮、玫瑰花疏肝解郁、安神助眠,双管齐下缓解不适。

第二阶段:强化体质调理,减轻心理负担

随着睡眠逐渐改善,治疗重点转向 “补气血、强体质”。李女士反馈自己乳汁不足、时常腰膝酸软,我在原方中加入杜仲、桑寄生补肾强腰,再用王不留行、通草通络下乳,兼顾育儿需求。
心理干预也同步跟进:通过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她梳理 “母职压力”—— 告诉她 “新手妈妈都会犯错,不用追求完美”,引导她在照顾宝宝和休息之间找到平衡,慢慢接纳自己的 “不熟练”。

第三阶段: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为了让效果更持久,我为她制定了生活化调理方案:每天练几组简单的产后瑜伽,放松身体;饮食上多吃红枣、枸杞、山药等补气血的食材;还教她学婴儿按摩,通过轻柔的触摸增进和宝宝的情感联结。
更重要的是,我帮她重新定义了 “好妈妈” 的标准:“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育儿也一样。真正的好妈妈,不是从不疲惫、从不犯错,而是懂得先照顾好自己的身心健康 —— 你好了,才能给宝宝更长久的爱。”

五个月后:她终于笑了,体会到当妈妈的幸福

经过五个月的系统治疗,李女士的变化让人欣慰:抑郁症状基本消失,不再失眠焦虑,更重要的是,她开始主动和宝宝互动,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最近一次复诊时,她抱着宝宝走进诊室,语气轻快:“赵主任,我现在终于能感受到当妈妈的幸福了!以前总担心自己做得不好,现在才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才是对宝宝最好的负责。” 看着她和宝宝眼神里的默契,我知道,她已经真正走出了产后抑郁的阴霾。

写给所有新手妈妈:产后抑郁不可怕,你值得被帮助

很多人会把产后抑郁当成 “矫情”“性格差”,但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疾病,和感冒、发烧一样,需要治疗,更值得被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西药能快速缓解核心症状,中药能慢慢调理耗损的体质,心理支持则帮助你适应 “妈妈” 的新角色 —— 三者结合,既能治标,也能治本。
从事精神科工作 30 多年,我见过太多产后妈妈通过科学治疗重新找回笑容。所以想对正在经历情绪困扰的你说:如果你觉得撑不下去了,别独自硬扛 —— 产后抑郁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缺陷,它可以被治愈,你也值得被好好照顾。如果需要帮助,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支持,你和宝宝,都值得拥有幸福的未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