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抑郁症

不止“心情差”:中医调衡,为抑郁患者拨亮心灯

来源: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11-19 10:16:22

在精神心理科门诊,抑郁症患者的身影愈发常见。不少人初期会尝试谷维素、维生素B1等营养补充剂,更多患者则遵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这些方式并非无效,却常陷入“治标难治本”的困境——症状暂时被压制,停药后却反复加重,长期服药还可能带来药物依赖与身体负担,让患者在“控制症状”与“承受副作用”间艰难权衡。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显示,全球约有3.5亿抑郁症患者,这种被称为“精神病学感冒”的疾病,早已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涉及生理、心理与社会因素的复杂病症。在中医视角下,抑郁更像是身体内部失衡发出的明确信号,调理的核心从不局限于“情绪”标签,而是聚焦全身状态的综合改善。

中医始终秉持“形与神俱”的整体观,认为精神意识活动(神)依赖于身体脏腑机能的支撑,情绪波动与脏腑健康相互影响。面对抑郁患者,我们会全面审视其情绪、睡眠、饮食、二便、体力等生活细节,结合舌苔、脉象等体征,精准定位失衡环节。这种“辨证论治”的思维,正是中医区别于单纯对症治疗的关键。

30岁的张女士(化名)就曾被抑郁困扰五年,长期服用西药后情绪虽有缓和,却陷入昏沉乏力、嗜睡厌食的状态,心慌、记忆力减退让她日渐消沉,甚至说出“活着没意思”的绝望话语。接诊时,她面色萎黄无泽,舌苔白腻,脉象细弱,进一步询问得知其常感胸闷喜叹,月经量也明显偏少——这是典型的肝气郁结、心脾两虚证。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情志抑郁、胸闷善太息;“思伤脾”,肝郁日久影响脾胃运化,便会食欲减退、体倦乏力;而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养,自然出现心慌、眠差、记忆减退等问题。针对她的体质,我以疏肝解郁、健脾养心为核心方向,参考逍遥散疏肝理气、归脾汤益气安神的思路配伍中药,进行个性化调理。

一个月后的复诊令人欣喜:张女士面色明显红润,胸闷感消失,说话也有了气力。继续调方巩固数月后,她的变化更为彻底——不仅能自然入睡、食欲大增,还会主动与家人说笑,西药也在指导下逐步减停。“现在我才感觉是真正在好转,而不是靠药物硬撑。”她的这句话,恰恰道出了中医调理的精髓:不强行压制情绪,而是通过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让身体恢复自然节律,情绪便会随之平稳。

值得强调的是,中医调理与西医治疗并非对立,而是能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协同效应。在精神疾病治疗中,中医既关注症状改善,更重视肝肾等核心脏器的功能养护,会针对性选用枸杞、山药保肝,熟地、肉苁蓉补肾,结合药膳食疗循序渐进改善机体状态。这种调理不仅能提升患者对西药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更能通过整体调衡促进症状缓解,从根源降低复发风险。

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往往是一场持久战,若你或身边人正经历药物效果不持久、身体反应大的困境,不妨尝试中医整体调理的思路。当身体的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那些被阴霾笼罩的心灵,自然能重获阳光。

如果你的家人或朋友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或是在用药方面存有困惑,欢迎留下联系方式,我们将在24小时内与你详细沟通,共同探寻适合的康复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