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用药指南:3种常用心境稳定剂的注意事项与应对建议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类同时存在躁狂(或轻躁狂)与抑郁发作的情感障碍,在我国被归类为重型精神疾病。在临床治疗中,心境稳定剂是核心治疗药物,其中碳酸锂、丙戊酸盐、拉莫三嗪因疗效明确、应用广泛,成为医生常用的治疗选择。今天我们就详细梳理这三种药物的作用、注意事项与应对方法,帮你更科学地了解和使用药物,助力病情管理。
01 经典首选:碳酸锂 —— 兼顾情绪调节与自杀风险降低
碳酸锂是临床应用时间最久的心境稳定剂,也是目前公认能降低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药物之一。它不仅常用于急性躁狂发作的治疗,还能贯穿双相障碍的全程管理(包括预防复发),因此成为许多患者的首选药物。
从作用机制来看,碳酸锂的核心价值在于 “平稳情绪”:既能缓解躁狂发作时的情绪高涨、冲动易怒、精力过剩,也能改善抑郁发作时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帮助患者的情绪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不过,用药期间需要重点关注两类反应:
● 初期常见反应:服药初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不适,或伴随手部细微震颤、轻微头痛、睡眠规律紊乱(如入睡困难或嗜睡),这些症状多在身体适应药物后逐渐减轻,若影响生活可及时告知医生,通常无需停药。
● 长期用药风险:长期服用需警惕 “锂中毒”,早期表现为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走路不稳,严重时可能出现意识模糊,需立即就医;此外,长期用药还可能影响肾功能(如导致尿浓缩功能下降)和甲状腺功能(如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
● 禁忌与慎用人群:严重心肾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电解质紊乱(如低钠血症)、严重感染患者,以及长期低钠饮食者、孕妇禁用;老年人、哺乳期女性需在医生严密评估后慎用,哺乳期用药需暂停哺乳。
02 针对性选择:丙戊酸盐 —— 聚焦特殊发作类型的 “精准方案”
丙戊酸盐同样适用于急性躁狂发作的治疗和双相障碍的复发预防,但它的优势在于对特殊发作类型的针对性:比如伴有明显焦虑的躁狂发作、一年发作≥4 次的 “快速循环型” 双相障碍、躁狂与抑郁症状同时存在的 “混合发作”,以及对碳酸锂治疗效果不佳的躁狂患者,丙戊酸盐往往是更优先的选择,尤其对混合发作可作为首选药物。
用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
● 常见不适:和碳酸锂类似,初期易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还可能伴随嗜睡、乏力、记忆力轻微减退,多数人可逐渐耐受。
● 需警惕的特殊反应: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脱发(多为暂时性,停药后可恢复)、皮疹等过敏症状;少数人可能出现低钠血症,表现为头晕、乏力、恶心加重;女性患者需特别注意 —— 长期用药可能诱发多囊卵巢综合征(表现为月经不规律、多毛等),且该药存在明确的致畸风险,备孕或孕期需严格遵医嘱调整方案;此外,长期用药还可能影响肝功能,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
● 禁忌与慎用人群:孕妇明确禁用;肝功能不全者(如肝炎、肝硬化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药浓度、肝功能及激素水平(尤其女性患者的性激素)。
03 新型选项:拉莫三嗪 —— 副作用更轻的 “新选择”
拉莫三嗪最初用于治疗癫痫,后来因在双相障碍治疗中表现出明确疗效,逐渐成为临床常用的新型心境稳定剂。
它的核心优势是副作用相对较轻:多数患者仅出现轻微不适,且部分症状(如轻微头痛、恶心)可随用药时间延长自行缓解。从适用场景来看,拉莫三嗪更适合双相抑郁发作的治疗、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管理,同时也能有效减少躁狂发作的复发频率,尤其适合对传统药物耐受不佳的患者。
用药期间需重点关注两点:
● 常见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眩晕、头痛、复视(看东西重影)、恶心、呕吐,多为轻度,不影响正常生活。
● 过敏反应风险:拉莫三嗪的过敏反应发生率约为 7%,多在用药前两个月出现,表现为皮疹(从轻微红斑到严重皮疹均有可能),少数人可能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因此临床通常建议 “缓慢加药”—— 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药量,最大限度降低皮疹风险;若用药期间出现皮疹,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 禁忌与慎用人群: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慎用;孕妇禁用。此外,拉莫三嗪容易受其他药物影响(如某些抗癫痫药、抗生素会加速其代谢,而某些抗真菌药会抑制其代谢),联合用药前务必主动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影响疗效或增加副作用风险。
最后提醒:坚持用药不是 “孤军奋战”,科学配合才能稳住病情
双相障碍的治疗需要长期坚持,而药物的副作用(如初期的胃肠道不适、长期用药的指标异常)往往会让患者产生抵触心理,甚至自行减药、停药,最终影响治疗效果。但请记住:你并非独自面对这些困难 ——
医生会根据你的用药反应、检查指标(如血药浓度、肝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比如调整药量、更换药物、联合用药减轻副作用);家人和朋友也能通过理解、陪伴提供情感支持,帮你缓解用药焦虑。只要积极配合医生,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就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波动,逐步回归稳定、有质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