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失眠别乱用药!分清 “西泮”“唑仑”,中西医联合更安心
不少老年朋友深受失眠困扰:睡前喝温牛奶、尝试助眠保健品、调整作息规律,可折腾半天还是得躺到半夜才能勉强眯一会儿。实在没办法想靠药物助眠,面对药名里的 “西泮”“唑仑” 又犯了愁。其实,“西泮” 类与 “唑仑” 类药物都属于苯二氮䓬类镇静催眠药,助眠原理都是围绕大脑中的 “γ- 氨基丁酸 (GABA)” 发挥作用。但原理相似不代表用法相同,对老年人而言,用药安全的关键,就在于摸清两类药物的代谢特点和副作用差异。
一、先搞懂:“西泮”“唑仑” 代谢大不同
(1)“西泮” 类:代谢慢,易蓄积
以地西泮为代表的 “西泮” 类药物,代谢速度相对较慢。对于肝肾功能有所减退的老年人来说,药物很容易在体内 “堆积”。一旦药物蓄积过多,可能会导致白天精神萎靡、头晕目眩、走路不稳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这会让老年人出门买菜、上下楼梯时,跌倒、骨折的风险大幅增加。
(2)“唑仑” 类:代谢受年龄影响,仍需警惕
像艾司唑仑、咪达唑仑等 “唑仑” 类药物,代谢虽然会受到年龄因素的影响,但在没有严重肝肾功能问题的前提下,部分品种(如咪达唑仑)代谢速度稍快,药物蓄积的风险相对低一些。不过,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用药后一定要多留意自身反应,不能一概而论。
二、要警惕:两类药物副作用各有侧重
(1)“西泮” 类:长期用易耐受、依赖,还影响平衡
长期服用 “西泮” 类药物,可能会面临两个棘手问题。一是产生 “耐受”,原本有效的剂量慢慢变得没效果,得不断加量才能睡着;二是形成 “依赖”,一旦停药,可能会出现失眠加重、心慌焦虑等 “戒断反应”。此外,这类药物还可能影响平衡能力,进一步增加意外跌倒的风险。
(2)“唑仑” 类:需留意认知功能影响
“唑仑” 类药物同样存在耐受和依赖的风险,更需要警惕的是其对 “认知功能” 的影响。尤其是本身记忆力就不好、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年人,用药后可能会出现记不住事、反应变慢的情况,比如刚说过的话转身就忘,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少不便。
三、记牢这 3 点,用药安全有保障
无论是 “西泮” 类还是 “唑仑” 类药物,都没有 “绝对安全” 的说法,关键在于用对方法:
1. 先找医生评估,别自行用药
一定要让医生全面了解你的情况: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肝肾功能怎么样?失眠是偶尔发生还是长期存在?医生会综合这些信息,判断你适合哪种药物、用多大剂量,避免盲目用药带来的风险。
2. 优先选短效药,短期使用
尽量选择作用时间短的品种,比如 “唑仑” 类中的咪达唑仑,它起效快、在体内停留时间短,药物蓄积的风险较小。而且助眠药不能天天吃,一般短期使用 1-2 周来缓解急性失眠即可,之后要靠调整生活习惯来改善睡眠,比如固定每天的作息时间、睡前不玩手机。
3. 非药物方法优先尝试
很多老年人的失眠问题,通过生活调整就能得到改善:每天傍晚散散步、睡前用温水泡泡脚;少喝浓茶和咖啡,尤其是下午和晚上;如果躺下半小时还没睡着,就起来看看书、听听轻音乐,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只有当这些方法都没效果时,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四、中西医联合:为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添助力
在精神心理疾病(包括由其引发的失眠等问题)的治疗中,单一疗法常常面临 “起效慢” 或 “易反复” 的局限。而中西医联合诊疗,能实现优势互补,为患者带来更全面的治疗:
1. 多元治疗,标本兼治
西药作用于神经递质系统,能快速缓解失眠、焦虑等急性症状;中医则通过辨证论治,用中药方剂疏肝解郁、调和脏腑、安神定志,调整气血运行与脏腑功能,帮助患者修复长期失衡的身心内环境。
2. 缓解躯体不适,减轻副作用
精神心理问题容易引发神经内分泌紊乱,比如甲状腺激素、皮质醇异常。西药多专注于缓解症状,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调整激素平衡,减轻因内分泌失调带来的潮热、多汗等躯体不适,提升患者生活舒适度;同时还能减轻西药副作用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3. 巩固效果,降低复发风险
在疾病急性期,用西药快速控制病情;进入缓解期后,结合中医辨证调理,巩固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压能力。中西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能改善患者的身体状态,降低疾病的复发风险,助力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对老年人来说,睡个好觉很重要,但用药安全更重要。科学选药、规范用药,必要时结合中西医联合诊疗,才能既解决失眠困扰,又不伤害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