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抑郁症

从误诊到康复:26岁研究生的抑郁症诊疗之路——中西医结合破解双相障碍鉴别难题

来源: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7 14:57:37

在精神科临床实践中,误诊并非个例,尤其在抑郁症与双相障碍的鉴别诊断上,堪称一大难点。二者在抑郁发作期症状高度重叠,若仅聚焦当下表现,忽略病程规律与症状细节,极易导致诊断偏差。而误诊必然引发治疗方向错位,不仅会延误病情进展,更可能让患者在反复试药中承受额外痛苦。今天,我将通过一位年轻研究生的真实诊疗经历,解析如何通过细致辨证、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帮助被误诊的患者走出困境。

医案分享:26 岁研究生的 “诊断困惑”

26 岁的研究生小杨走进诊室时,手中厚厚的病历本,仿佛承载着他两年来的迷茫。“赵主任,我已经换了三位医生,有的说我是抑郁症,有的说是双相障碍,吃的药也不一样,可我感觉越来越差。” 他的声音里满是疲惫与困惑。

翻阅病历的过程中,我梳理出小杨的诊疗脉络:两年前首次就诊时,他被诊断为抑郁症,服用抗抑郁药后却出现情绪激动、失眠加重的情况;随后另一位医生据此将诊断改为 “双相障碍”,并启用心境稳定剂治疗,但效果始终不理想。

“吃抗抑郁药时,我确实觉得精力变好了,可同时也特别容易烦躁,一点小事就想发脾气;换成心境稳定剂后,不激动了,却又变得反应迟钝、浑身没力气。” 小杨皱着眉回忆,“最折磨人的是,我到现在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得的是什么病,也不知道该信哪个诊断。”

在后续的病史采集里,我着重关注了三个关键细节 —— 这也是鉴别诊断的核心:其一,小杨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的激越状态,每次仅持续 2-3 天,并未达到双相障碍诊断中 “轻躁狂发作” 的标准(轻躁狂需持续至少 4 天,且伴随愉悦感、功能增强等核心表现);其二,他的情绪波动多与外界压力直接相关,比如论文截止日期、学业竞争等,并非无诱因的自发性周期变化;其三,回溯整个病程,他从未出现过轻躁狂特有的 “愉悦感”,也没有因精力充沛而主动增加社交、提升工作效率等功能增强表现。

综合这些细节,我判断小杨的核心诊断应为 “伴焦虑激越的抑郁症”,此前的 “双相障碍” 属于误诊 —— 他服药后的激越反应,并非真正的 “转躁”,而是体质与药物相互作用的特殊表现。

诊疗思路:中西医结合,破解 “阴虚火旺” 困局

1. 中医辨证:找准 “本虚标实” 的核心病机

通过中医望闻问切,我发现小杨舌红少津、脉弦细数,结合他的症状,辨证为 “肝肾阴虚,虚火内扰” 证型。从中医理论来看:阴虚则不能制阳,虚火上扰心神,便会出现烦躁不安、失眠等 “标实” 症状;同时,阴血亏虚无法濡养心神,又会导致情绪低落、精力不足等 “本虚” 表现。这种 “本虚标实” 的特点,很容易让医生误将 “虚火扰神” 的激越,当作双相障碍的 “躁狂发作”。

2. 治疗方案:中西协同,精细调控

基于辨证结果,我为小杨制定了 “中西结合、标本兼治” 的方案:

● 西药调整:停用心境稳定剂,改用小剂量、镇静作用较强的抗抑郁药,采用 “缓慢加量” 原则 —— 初始剂量仅为常规剂量的 1/3,每 2 周根据反应微调一次,避免再次诱发激越。

● 中药干预:以 “滋阴降火、养血安神” 为核心,选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合酸枣仁汤(养血安神)加减,额外加入煅龙骨、煅牡蛎以潜阳安神,合欢皮、郁金以解郁除烦,既补肝肾之阴,又清内扰之虚火。

● 辅助治疗:待情绪初步稳定后,加入针灸治疗 —— 取太溪(滋补肾阴)、三阴交(调理肝脾肾)滋补肾阴,神门(宁心安神)、内关(理气宽胸)改善睡眠;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CBT),帮助他识别 “压力 - 情绪波动” 的关联思维,学习时间管理、放松训练等实用技巧,从心理层面减少情绪诱因。

在治疗过程中,我多次向小杨解释:“精神科用药就像‘走钢丝’,尤其对你这种阴虚火旺的体质,更要‘如履薄冰’。你之前的反应不是‘转躁’,而是身体对药物的敏感信号,我们用中药补阴、西药控症,就是要找到‘平衡’的节点。”

3. 治疗效果:三个月重归正常生活

随着治疗推进,小杨的状态逐渐好转:先是失眠改善,烦躁感减轻;随后精力慢慢恢复,反应迟钝的情况也消失了。三个月后复诊时,他脸上终于有了笑容:“现在能正常写论文了,和同学讨论课题也不觉得累,上周还主动约朋友打球了。” 他的学业进度赶上了预期,人际关系也逐渐修复。

从医 30 年的感悟:给患者的 3 点建议

作为一名从事精神科临床 30 余年的医生,见过太多因误诊、误治陷入困境的患者。借此案例,我想给正在寻求帮助的朋友三点提醒:

1、别因 “诊断困惑” 放弃治疗:精神科诊断本就是 “动态过程”,需结合病程、症状细节、治疗反应综合判断,若对诊断有疑虑,及时寻求第二意见,是对自己负责的选择。

2、中西医结合并非 “二选一”:西医能快速控制症状,中医可调理体质、减少不良反应,二者协同能实现 “1+1>2” 的效果,尤其适合需长期用药、对西药敏感的人群。

3、个体化治疗是关键:没有 “通用的治疗方案”,就像小杨的案例,若套用常规双相障碍方案,只会加重病情。只有精准辨证、量身定制方案,才能真正帮患者走出困境。

【温馨提示】本文基于真实案例改写,已隐去患者个人信息并获得授权发布。文中提及的治疗方案为个体化制定,请勿自行套用。若出现情绪持续低落、失眠、精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延伸科普:中西医结合应对精神心理疾病的 3 大优势

1、标本兼顾,双重保障:西医针对 “症状” 用药,快速缓解情绪波动、失眠等急性问题(治 “标”);中医从 “体质” 入手,通过调理肝脾肾、平衡气血,改善身体内在环境(治 “本”),既控症状又防复发。

2、降低不良反应,提升用药安全性:中药可通过配伍减少西药用量(如缓解西药导致的头晕、恶心、体重变化等),针灸则能改善躯体不适(如头痛、乏力),尤其适合青少年、老年人及需长期服药的患者。

3、降低复发率,巩固疗效:临床数据显示,急性期用西药控制症状后,配合中药辨证调理,比单一西药治疗的复发率降低约 30%,能更持久地维持身心健康状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