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只说“想开点”!长期精神心理障碍,竟会改变大脑结构与功能
当人们长期陷入情绪低落、焦虑的状态,或是被巨大压力裹挟时,常常会听到 “想开点就好了”“放松一下就没事了” 这类轻描淡写的劝说。然而,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却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长期未得到有效治疗的精神心理障碍,不仅会带来持续的心理痛苦,还可能对大脑造成实质性的结构改变与功能影响!
01 长期精神心理障碍,可能改变大脑结构
大脑并非一成不变,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可能会让关键脑区的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其正常功能。
1、海马体体积缩小
海马体是大脑中负责记忆巩固与情绪调节的核心区域,就像 “记忆仓库” 与 “情绪调节器” 的结合体。研究发现,长期受抑郁症困扰的患者,其海马体体积可能会出现明显缩小。这种结构变化直接关联到患者的记忆减退问题 —— 比如常常记不住近期发生的事,同时也会加剧情绪低落的状态,形成 “情绪差→海马体受损→记忆更差、情绪更糟” 的恶性循环。
2、前额叶皮层灰质减少
前额叶皮层是大脑的 “指挥中心”,主导着决策制定、冲动控制、社交认知等高级认知功能。无论是抑郁症患者,还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前额叶皮层的灰质体积都可能出现减少。灰质作为神经细胞密集分布的区域,其数量减少会直接影响 “指挥中心” 的运作效率,导致患者在做决策时犹豫不决、难以控制冲动行为,或是在社交中无法准确理解他人意图,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3、边缘系统功能异常
边缘系统是大脑处理情绪的 “核心枢纽”,包含杏仁核、前扣带回等关键脑区。其中,杏仁核负责感知和处理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前扣带回则参与情绪调节与冲突解决。在焦虑症患者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杏仁核可能会出现过度活跃的情况,或是结构发生改变,导致患者对负面情绪的反应异常强烈 —— 比如一点小事就会引发强烈的焦虑或恐惧;同时,情绪调节能力也会显著下降,难以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或是在情绪高涨与低落之间剧烈波动。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大脑结构变化并非永久性损伤。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大脑具有强大的神经可塑性—— 通过科学有效的治疗,部分受损脑区的结构与功能可能逐渐恢复,为患者的康复带来希望。
02 除了结构,大脑功能也会受影响
长期精神心理障碍不仅改变大脑 “硬件”(结构),还会干扰大脑 “软件”(功能),具体可体现在认知、情绪及躯体三个层面。
1、认知功能明显下降
许多患者会明显感觉到自己的 “脑子变慢了”:记忆力减退,比如刚说过的话、刚做过的事转眼就忘;注意力难以集中,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日常交流,都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无法专注;执行功能下降,比如计划一场简单的出行都觉得困难,难以有条理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这些并非单纯的 “主观感受”,通过专业的神经心理学测验,也能客观检测出认知功能的异常。
2、情绪调节能力失衡
大脑中的神经递质系统(如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就像 “情绪信使”,负责传递情绪信号,维持情绪稳定。长期精神心理障碍会打乱这些 “情绪信使” 的平衡 —— 比如血清素水平降低可能导致情绪持续低落,多巴胺失衡可能影响愉悦感的感知,去甲肾上腺素波动则可能加剧焦虑。这种失衡会让患者的情绪调节能力大幅下降,要么陷入长时间的情绪低谷,要么出现剧烈的情绪波动,难以自主控制。
3、躯体症状频繁出现
大脑功能异常不仅会影响心理状态,还会通过神经 - 内分泌 - 免疫网络反映在身体上,导致各种 “查不出原因” 的躯体症状。比如长期失眠,要么难以入睡,要么容易醒、睡眠浅;频繁出现头痛,疼痛部位不固定,且检查后未发现明显的脑部病变;常常感到疲劳乏力,即使没有进行体力劳动,也觉得身体沉重、提不起劲;还有些患者会出现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如胸痛、腹痛、关节痛等,这些都是大脑功能异常在身体上的 “信号”。
03 大脑受的 “伤”,还能恢复吗?
答案是:及时干预,大部分损伤可以逐步恢复。
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是恢复的关键 —— 即使部分脑区结构或功能受损,只要给予正确的 “刺激” 和治疗,大脑仍能通过重新构建神经连接、修复受损细胞,逐步恢复正常功能。目前,科学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 药物治疗:比如抗抑郁药,不仅能缓解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研究还发现,部分抗抑郁药能促进海马体神经细胞的再生,帮助缩小的海马体体积逐步恢复;
● 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CBT),能帮助患者调整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减少负面情绪对大脑的持续刺激,同时通过 “刻意练习” 增强前额叶皮层的认知控制能力,促进大脑功能的修复。
但需要警惕的是:长期未治疗,会让损伤更严重。如果精神心理障碍长期得不到控制,大脑的结构损伤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甚至影响智力相关的功能 —— 比如注意力持续下降、学习新事物的能力明显减退,这些损伤不仅会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增加后续治疗的难度。
最后想说:
精神心理障碍对大脑的影响,不是 “矫情”,而是真实存在、可通过科学手段观测和评估的生理变化。但这并不意味着 “损伤不可逆”—— 只要及时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规范治疗,大脑的 “伤” 可以逐步修复,心理状态也能慢慢回归正轨。
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被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困扰,别再等待 “自己想开”,也别忽视身体发出的 “信号”—— 及时就医,不仅是对当下心理健康的守护,更是对大脑健康的长期投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