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食障碍:被忽视的隐形健康杀手
在快餐文化盛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一种悄然蔓延的心理疾病正无声侵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 暴食障碍(BED)。那些反复陷入 “暴食 - 自责” 循环的患者,不仅要承受肥胖、代谢紊乱等躯体病痛,还要对抗抑郁、焦虑等精神折磨,身心双重煎熬让他们的生活布满阴霾。
一、什么是暴食障碍?
暴食障碍(BED),又称暴食症,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暴食为核心特征的进食障碍。患者会在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失去自控能力,事后又深陷痛苦与自责。与神经性贪食不同,暴食障碍患者不会采取催吐、过度运动等补偿行为来防止体重增加。这种紊乱的进食模式,不仅会引发胃肠道疾病、高血压、肥胖等躯体问题,还常与心境障碍、焦虑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相伴,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负担。随着发病率逐年上升,暴食障碍造成的医疗负担也在持续加重,亟需引起社会重视。
其诊断标准明确:在 3 个月内,平均每周至少出现 1 次冲动性暴食,且伴有失控感与显著痛苦;若每周多次暴食且痛苦明显,即便症状持续仅 1 个月,也可确诊。
二、如何区分暴食障碍与其他病症?
(一)神经性贪食
二者虽都表现为反复失控暴食,但神经性贪食患者会在暴食后采取催吐、过度运动等补偿行为,而暴食障碍患者则无此类行为。此外,暴食障碍患者多伴有超重或肥胖。
(二)肥胖
肥胖成因复杂,暴食只是其中之一。与单纯肥胖者相比,暴食障碍患者对体重和体型的过度关注更为强烈,精神疾病共病比例更高,且对心理治疗的反应更佳。
(三)抑郁障碍与双相情感障碍
在抑郁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非典型症状中,可能出现食欲增加和体重上升,部分患者也有暴食表现。但通常这些暴食的频次、量及持续时间达不到暴食障碍的诊断标准。若同时符合两种障碍的诊断条件,则需分别诊断。
(四)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暴食症状。当同时满足两种障碍的全部诊断标准时,应给予双诊断。
三、科学治疗,走出暴食困境
暴食障碍的治疗旨在减少暴食行为、缓解精神症状、改善躯体状况并提升生活质量。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临床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在减轻暴食行为、改善抑郁情绪方面效果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因此被列为首选治疗方式。
虽然多种药物能在短期内帮助患者减少暴食发作,但不少药物存在严重副作用。当患者对心理治疗反应不佳,或伴有严重共病精神障碍时,可谨慎考虑药物辅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并预防不良反应。
如果你正被药物副作用、减药复发或病情迁延不愈所困扰,欢迎随时联系我。只需提供用药记录和实验室报告,我将为你定制个性化的西药减量或停药方案,并结合代谢数据优化药物组合,建立症状、药物与代谢指标的量化关联体系,助你更好地管理病情。研究发现,长期服用同一种药物且病情稳定的患者,通过定期数据化评估和医患间的充分信任,能更有效地控制病情,重获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