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电话:18311307806
当前位置:首页 >> 疾病科普 >> 焦虑症

从《黄帝内经》寻“和”法:中医化解焦虑,不止于暂时安宁

来源:北京中西医结合精神与心理疑难病专家会诊中心  发布时间:2025-10-14 14:44:19

《黄帝内经》有云:“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不怯。” 这句话道破了身心平衡的关键 —— 当人体气机调和、运行无阻,意志便能舒展通达,内心自然不会被恐惧与怯懦裹挟。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焦虑症早已成为许多人的 “隐形负担”。不少人一旦被焦虑心慌缠上,第一反应便是依赖快速镇静的药物,渴望即刻摆脱不适。可药物的作用终究是暂时的,药效褪去后,焦虑往往会再次袭来。其实,缓解焦虑的根本之道,在于让全身的气血与精神回归 “和” 的状态。

那么,人为何会失 “和”,进而陷入焦虑的漩涡呢?

从外因来看,问题多源于一个 “堵” 字。现代社会里,工作压力如巨石压肩,让人透不过气;家庭关系若经营不当,便会紧绷如弦;未来的不确定性更像一团迷雾,搅得人心神不宁。这些繁杂的思绪交织成网,堵住了情绪的正常流动,焦虑症便在这样的 “阻塞” 中悄然滋生。

从内因来讲,症结常落在 “滞” 与 “虚” 上。中医认为,思虑过度最易损伤脾胃。脾是后天之本,负责生成气血,若脾虚,气血生化不足,心神失去濡养,就会变得躁动不安。而肝主疏泄,掌管全身气机的调畅,若情志不畅,肝气就会郁结,气滞日久还会化火,向上侵扰心神,让人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

既然找到了失 “和” 的根源,该如何找回 “和” 呢?关键不在于强行压制焦虑,而在于 “疏通” 与 “柔养” 并举。

“和” 的核心,一是疏肝理气,让郁结的气机重新流动起来;二是健脾养心,让气血充盈,从而滋养心神。这不是把焦虑 “压下去”,而是让身体内部恢复平衡与通畅,气血运行顺畅了,神志自然会安定下来。

门诊医案:以 “和” 调治,重拾轻松

曾有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患者,长期承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压力。近半年来,她始终处于紧张不安的状态,总无故担心会发生不好的事,还伴有胸闷、频繁叹气、食欲差、入睡困难等症状。我观察她的舌象,发现舌淡红且边缘有齿痕,脉象弦细,综合判断为 “肝郁脾虚、心失所养” 之证。

针对她的情况,我以 “和” 为治疗原则,重点放在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上。以逍遥散为基础方剂,搭配酸枣仁、合欢皮、浮小麦等中药 —— 酸枣仁能滋养心神,合欢皮可化解郁结、安定神志,浮小麦则有敛汗除热、安神定志的功效,通过这样的配伍,帮助她调畅气机、柔养心神。

经过约两周的调理,患者反馈胸闷感明显减轻,叹气的次数也少了很多。继续调理三个多月后,她的睡眠质量显著改善,无故担忧的频率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她明显感觉身体不再像以前那样紧绷,多了一份 “松下来” 的轻松感 —— 这正是身体内部气机逐渐 “和解”、回归柔和的直观表现。

由此可见,化解焦虑症的长久之策,从不是依赖药物带来的短暂安宁,而是帮身心找回那个丢失的 “和” 字。日常生活中,我们还需配合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与情绪疏导,让气顺血和,神志自安,才能真正摆脱焦虑的困扰。

中西结合:兼顾高效与安全

中医治疗精神疾病时,不仅关注药物对精神症状的调控,更会将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状态纳入整体考量。会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针对性选用枸杞、山药等有保肝作用的中药,或熟地、肉苁蓉等补肾药材配伍成方,也可结合药膳等食疗方式,循序渐进地改善机体状态。

这样的调理,既能提升患者对精神类药物的耐受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又能通过调节气血阴阳平衡,促进精神症状的缓解。中西医结合、双管齐下,能更全面地保障精神疾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若你或家人、朋友正遭受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失眠等精神疾病的折磨,或是在用药方面有困扰,不妨留下联系方式,我们会在 24 小时内与你联系,为你详细沟通解决方案。

相关阅读